毛母质瘤,也称良性钙化上皮瘤。可单发或者多发,前者多见。毛母质瘤来源于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,原始上皮胚芽细胞。本病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,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女性患者更为多见。
临床表现:
多发生于头面及颈部,皮损为坚实偏硬的皮下结节或者肿物,且大多无症状,皮肤表面可以是肤色、红色或者青蓝色。肿物与皮肤粘连,基底可以移动。肿物表面过度拉伸时,可出现多个面和角度的“帐篷征”。
诊断方式:
超声可辅助临床诊断,但并不是金标准。皮下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,内部回声呈高、中等或略低回声,欠均匀,后方可伴声影,彩色高频超声检查显示结节周边或内部,有时可见短棒状或星点状血流信号。其钙化程度也不同,声像图亦有不同的表现。组织病理学镜下检查瘤细胞,主要为嗜碱性细胞与影子细胞组成,后者是钙化上皮瘤的主要诊断依据。间质纤维常有钙盐沉积。
治疗方式:
本病癌变率较低,临床误诊率偏高。此病好发于头面部,可影响患者的容貌,当肿物生长速度较快或反复感染时,建议尽早手术切除。